秋季已經(jīng)來臨,離秋茶的采摘秋茶的時間不遠,在福建、云南,茶山上開始出現(xiàn)茶農(nóng)的身影。世人多愛“明前茶”,我卻對秋茶情有獨鐘。
秋茶歷史的記載并不多,大概因為唐代以前,茶農(nóng)只采春茶,秋冬茶一概留養(yǎng)的緣故。只在晚唐期間,一位和杜甫齊名的詩人許渾的詩里見到“秋茶垂露細,寒菊帶霜甘”的句子,另張籍也在《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里提到:“秋茶莫夜余,新自作松漿。”寥寥無幾的敘述里,雖無法窺見秋茶之全貌,但也得知從晚唐起,民間已有喝秋茶的習(xí)慣。
秋茶真正的普及,大約還是從宋朝起,陸游曾在詩作里提到:“園丁種冬菜,鄰女賣秋茶。”及“鄰父筑場收早稼,溪姑負籠賣秋茶。”深諳養(yǎng)生之道的陸游,一生愛茶,癡茶,想必對秋茶亦是甚為喜愛的,不然,也不會“初到榮州”,就急忙“地爐堆獸熾石炭,瓦鼎號蚓煎秋茶”了。
秋茶與春茶最大的不同是在于味道,“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喝,秋露白”,秋茶不澀不苦,葉葉含白露,實為上品。明代許次紓就在《茶疏》里說:“往日無有于秋日摘茶者,近乃有之。秋七八月重摘一番,謂之早春,其品甚佳。”《小窗幽記》的作者陳繼儒也曾寫過:“吳人于十月采小春茶,此時不獨逗漏花枝,而尤喜日光晴暖。”
秋茶雖好,卻不宜多采,王草堂《茶說》就提到:“武夷山自谷雨采至立夏,謂之頭春,約隔二旬復(fù)采,謂之二春,又隔又采,謂之三春。夏末秋初又采一次,名為秋露,香更濃,味亦佳,但為來年計,惜之,不能多采耳。”
林清玄也癡茶,愛茶,他曾喝過一款“月光茶”,是他的朋友在春天的夜里,用探照燈照著采的。朋友跟他介紹說,“在有露水的夜里采來的茶,在夜露的浸潤下,沒有暑氣。”林清玄說這款月光茶的茶味清涼,喝完心胸為之一暢,這款“月光茶”想必在味道上是和“秋茶”有異曲同工之妙吧。
秋茶茶味清香柔軟,采摘有限,更顯彌足珍貴。悠遠的氣息,清涼的韻味,能喝到是緣分,亦是福氣,更是生命里一場迷人的邂逅。
說一下鐵觀音,一直都以春水秋香而著名,秋季天氣好,制作的鐵觀音品質(zhì)與香氣都比春茶好,所以我也是非常喜歡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