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時期,早期的飲茶方法當(dāng)承唐代的煎茶法,鄭夢周《石鼎煎茶》詩表明,在石鼎中煮水煎茶,當(dāng)屬唐代陸羽式煎茶法。高麗中后期,當(dāng)采用流行于兩宋的點茶法。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宋朝使者徐兢一行訪問了高麗,徐后來著有《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圖已佚失,惟文流傳,其《茶俎》條記: “土產(chǎn)茶,味苦澀不可入口,惟貴中國臘茶并龍鳳賜團。自錫賚之外,商賈亦通販。故邇來頗喜飲茶,益治茶具,金花烏盞、翡色小甌、銀爐、湯鼎,皆竊效中國制度”。其時以中國團餅茶為貴,茶具、飲法皆仿效中國制度?;兆跁r,是中國點茶道的高峰時期,趙佶本人就是點茶高手,親撰《大觀茶論》,故高麗當(dāng)時頗流行點茶法。
明宗二十年(1190年),著名詩人、學(xué)者、韓國茶道精神集大成者李奎報在《謝人贈茶磨》詩中說: “琢石作弧輪,回旋煩一臂。……研出綠香塵,益感吾子意。”用石制的茶磨研出綠色的香茶粉。唐代煎茶用茶末,碾即可;宋代點茶用茶粉,非磨不可。故知當(dāng)時的高麗流行點茶法。高麗接受中國點茶道當(dāng)不會晚于北宋徽宗時,而日本的點茶法卻由日僧茶西于南宋時傳入,晚于韓國半個世紀(jì)。
總之,高麗時期,是韓國茶文化興盛之時,初期流行煎茶道,中晚期流行點茶道。茶具文化也極輝煌,并影響日本。韓國在吸收、消化中國的茶文化后,開始形成了本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禮就是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