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德國《商報》網站9月14日報道,馮德萊恩在德國引發(fā)了同中國發(fā)生貿易沖突的擔憂。這位歐盟委員會主席宣布將對中國電動汽車發(fā)起反補貼調查,而這可能會導致對進口電動汽車加征關稅。
據報道,德國經濟界和聯邦政府現在警告稱,中國可能實施反制措施并引發(fā)附帶損失。相關人士認識到中國電動汽車的挑戰(zhàn)。然而,他們也擔心沖突升級最終會給歐洲帶來更大傷害。
目前,德國聯邦政府仍在內部協調如何回應馮德萊恩的計劃。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羅伯特·哈貝克(綠黨)對此表示歡迎,不過據政界人士透露,目前對他的觀點尚未取得共識。
據說,總理府尤其對馮德萊恩的計劃持懷疑態(tài)度。總理府認為,除了中國可能采取反制措施外,還必須明確誰將受到針對中國的潛在懲罰性關稅的影響。中國向歐盟出口的電動汽車有一部分是美國特斯拉公司生產的。
此外,歐盟各國也須達成共識。成員國之間當然存在不同的利益。例如,法國汽車工業(yè)主要深耕國內市場,但其他歐盟國家則從針對中國汽車的措施中受益較少,受到潛在反制措施的影響卻更多。
經濟界也發(fā)出了更明確的警告。德國工商大會外貿負責人福爾克·特賴爾說:“鑒于眼下的多重危機,新的貿易沖突完全無助于讓我們擺脫當前的困境。”
另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9月14日報道,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日前宣布將對中國電動汽車發(fā)起反補貼調查。但考慮到歐盟急需新的經濟型汽車,抑制競爭可能會適得其反。提高關稅無濟于事,反而可能成為障礙。
來自中國的競爭可能會壓低價格,并幫助歐盟實現到2035年新車零排放的目標。
墨卡托中國研究所的分析師弗朗索瓦·奇米茨表示,歐盟不太可能認為對電動車或電池征收關稅符合其經濟利益,特別是考慮到中國在部分供應鏈事實上的壟斷地位。此外,任何制裁無疑都會遭到反制,這將使寶馬和大眾等希望在亞洲最大市場拓展業(yè)務的出口領軍企業(yè)陷入困境。
中國車企可能是幫助歐洲大刀闊斧轉向電動汽車的一劑良藥。放棄內燃機需要大眾等企業(yè)大幅增加電動汽車銷量,但價格居高不下仍會“勸退”買家。來自更有效率的中國企業(yè)的競爭將提供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