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學上的春天是指連續(xù)5天平均溫度穩(wěn)定在10℃以上,雖然在每年的2月4日前后就到了立春節(jié)氣,但由于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qū)的溫度相差很大;而早春和暮春的氣候也相差懸殊。因此,多肉植物的春季管理應根據(jù)不同地區(qū)的氣候及時間進行。
此外,由于多肉植物品種繁多,原產(chǎn)地的氣候環(huán)境也相差很大,因此其習性也有很大的差異。按照生長規(guī)律的不同,多肉植物大致可分為晚秋、冬季、早春的冷涼季節(jié)生長,夏季高溫時休眠的“冬型種”;暮春、夏季、初秋等溫暖季節(jié)生長,冬季寒冷時休眠的“夏型種”;還有一種介于二者之間的類型,即夏季高溫、冬季寒冷時都處于休眠或半休眠狀態(tài),只有在春、秋季節(jié)生長的“中間型”。因此,多肉植物的春季管理還應按不同的植物類型進行。
早春二月,北方地區(qū)仍然冰天雪地,寒風刺骨,多肉植物的管理應以保溫防寒為主。對于處于生長期的“冬型種”多肉植物,最好夜間溫度能維持在10℃左右,白天在20℃以上,在此條件下澆水做到“不干不澆,澆則澆透”,避免盆土積水,以防造成爛根,根據(jù)品種的不同和生長情況,酌情施些腐熟的稀薄液肥或復合肥,但不可過量,以免造成肥害。如果保持不了這么高的溫度,就要控制澆水(但不能完全斷水),并停止施肥,使植株休眠,也能耐5℃左右的低溫。
“夏型種”多肉植物在早春二月仍處于休眠狀態(tài),應保持5℃至10℃的溫度,有些品種雖然低于5℃也不會死亡,甚至在0℃左右也能存活,但植株表面容易產(chǎn)生難看的黃斑,影響品相。但溫度也不宜過高,否則打破其休眠期,反而對第二年的生長不利。停止施肥,嚴格控制澆水,有些品種甚至可以完全斷水,以確保有足夠的休眠,如仙人掌科的龍王球、白檀等品種如果冬季溫度過高,土壤潮濕,植株不能充分休眠,反而影響以后的開花。
春秋季節(jié)生長的“中間型”多肉植物在這個季節(jié)管理相對容易些,溫度較高可按“冬型種”進行管理,使植株繼續(xù)生長;如果溫度較低,則按“夏型種”進行管理,使植株休眠,但要注意溫度不能太低,最好維持在5℃以上。
在已經(jīng)是春暖花開的南方地區(qū),白天溫度可達10℃至15℃,如果天氣晴朗時室內(nèi)的溫度可達20℃以上,夜間也有3℃至5℃,但此時的溫度還不穩(wěn)定,時常有寒流發(fā)生,可謂“乍暖還寒”,此時不要急著將花搬出室外,也不要急著打開大棚,因為冷風的吹襲會使植物感冒,并注意溫度的穩(wěn)定,避免溫度忽高忽低,但要保持一定的晝夜溫差。
到了陽春三月,隨著溫度的繼續(xù)回升,晝夜溫差的加大,“冬型種”和春秋季節(jié)生長的“中間型”多肉植物都進入生長旺季時,“夏型種”也開始蘇醒,準備生長。此時,不要急著把花搬出去,可先打開溫室大棚的窗戶進行通風透氣,使花兒逐漸適應外界的氣候,特別是南方天氣晴朗時更應如此,以免因小環(huán)境溫度過高,“蒸”壞了植物。但北方地區(qū)若遇寒流、倒春寒或大風降溫等惡劣天氣仍要關緊門窗,以免植株因凍害受損。
四月隨著天氣進一步的轉暖,多肉植物到了一年當中生長的黃金季節(jié)?!岸头N”、“中間型”品種繼續(xù)生長,“夏型種”也開始生長。某些適合在室外生長的植物可逐漸搬出去,接受陽光的照射。但若遇連續(xù)陰雨天還要注意防止長期雨淋,以免因低溫潮濕引起植株腐爛。當溫室內(nèi)溫度超過30℃時,應進行開窗通風,以降低溫度,防止高溫對植物造成傷害,并增加空氣的流動,有利于植株生長。
在春季對處于生長期的“冬型種”、“中間型”的多肉植物澆水可掌握“不干不澆,澆則澆透”,此外還要注意不同品種之間的差異。
例如景天科的黑法師、吉娃蓮、綠塔,百合科的臥牛、萬象、玉扇、琉璃殿,番杏科的生石花屬、肉錐花屬都處于生長期,前兩類由于生長相對較快,就要適當多澆水,并保持一定的空氣濕度,使葉片肥厚飽滿,色彩亮麗;而后一類生長相對緩慢,并處于“蛻皮”期,對水分的要求不多,就要少澆水,更要避免空氣濕度過大,以免造成植株腐爛??傊?,既要滿足植物生長對水分的要求,又要避免盆土積水。并根據(jù)品種和長勢的不同酌情施些腐熟的稀薄液肥或低氮高磷鉀復合肥。到了4月下旬,“冬型種”多肉植物的生長趨于緩慢,應停止施肥,注意控制澆水。
“夏型種”的多肉植物在相對寒冷的早春要控制澆水,到了三月中下旬隨著溫度的升高,植株開始緩慢生長,可適當多澆水,清明節(jié)后溫度一般都穩(wěn)定在20℃左右,植株生長逐漸旺盛,就可以正常澆水了,并施以薄肥。無論哪種類型的多肉植物肥液都宜淡不宜濃,對長勢較為旺盛的植株可多施、勤施,長勢較弱的植株則少施,甚至不施,新上盆的植株由于根系尚未恢復吸收能力,也不要施肥。
換盆也是春季多肉植物管理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多肉植物之所以要進行換盆,是因為在人工盆栽的條件下,植物的根系被局限在花盆中,很難自由伸展,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生長,根系充滿整個花盆,不利于排水透氣。而且花盆中所盛的土壤有限,在經(jīng)過根系的不斷吸收和一次次澆水后,養(yǎng)分流失殆盡,培養(yǎng)土也由原來的團粒狀變成粉末狀。
另外,根系在不斷吸收養(yǎng)分的過程中也不斷排泄酸性代謝物,使土壤酸化,從而使根系老化、中空,甚至腐爛。這些很不利于多肉植物的生長,因此當其生長到一定階段后就必須翻盆換土。根據(jù)品種的不同和植株的大小每1至2年或3年換一次(有些品種的小苗甚至可一年移栽數(shù)次)。“夏型種”多肉植物可在3月底進行換盆,“中間型”則可提前到3月初進行,“冬型種”一般不在春季換盆??傊菝咂诳煲Y束,植株即將開始生長時進行換盆是最佳的選擇。
換盆前3至5天要停止?jié)菜?,換盆時先將植株從盆中扣出,把根部的土抖干凈,剪掉老根、爛根和半枯根,健康的根也要適當剪短,對于某些品種可剪去全部根系,只留下根基,晾幾天后重新栽種,這樣發(fā)根又快又好,有利于植物的生長。但對于像仙人掌科巖牡丹屬之類具有肥大肉質(zhì)根的品種則不易過度剪根,因為這些植物肥大的肉質(zhì)根內(nèi)貯藏有豐富的營養(yǎng),若過度修剪會影響生長,嚴重時甚至造成爛根,整株死亡。
換盆時若老株旁有幼株,可將其掰下,將根系適當修剪后,摘除干枯的葉片,另行栽種即成為新的植株。有時在普通植株旁邊還會萌生帶有斑錦的幼株,如果其幼苗的葉片是白、綠或黃、綠相間,可取下栽種,使其成為一株美麗的斑錦植株;如果幼苗的葉子是純黃或純白,就不要取下了,因為它們體內(nèi)不含葉綠素或葉綠素很少,單獨栽種很難成活,即使成活,長勢也很弱,可仍留在原株上生長,等其長出帶有綠色的葉片后再取下栽種,以提高成活率。
對于百合科十二卷屬的萬象、玉扇等具有粗壯肉質(zhì)根的品種,還可在換盆時將肥大健壯的肉質(zhì)根掰下,插于培養(yǎng)土中進行根插,頂端露出土面1厘米左右,約2個月的時間頂端的傷口處就會有小芽長出。
新株栽種前應在花盆底部排水孔上墊一層紗網(wǎng),以防蟲害,然后在紗網(wǎng)上覆蓋瓦片等物,以利排水。再根據(jù)多肉植物品種的不同,用不同的培養(yǎng)土栽種,大多數(shù)品種的多肉植物都適合在疏松透氣,排水良好,含有適量石灰質(zhì)的土壤中生長,并要求有一定的顆粒度。
根據(jù)筆者的經(jīng)驗,對于大部分的多肉植物都可用橡樹葉漚制的腐葉土摻蛭石或粗沙的混合土種植,其比例可根據(jù)多肉植物品種的不同做適當?shù)恼{(diào)整,生長較快的景天科、百合科的多肉植物多摻點腐葉土,生長慢的生石花類的植物則要增加蛭石的比例,并摻入少量的骨粉等石灰質(zhì)材料。長勢強健的大戟科植物則可用腐殖土、園土、爐渣、沙土的混合土栽種。
某些高檔名貴的斑錦變異類多肉植物應用赤玉土、鹿沼土等人工合成的顆粒材料栽種,并加入緩效肥料供植物慢慢吸收。上盆時花盆下面應放顆粒較粗的土,然后再放細粒土,將植株放正,一邊加土一邊把植株略上提,使根系舒展,土不要加得太滿,方便以后澆水。
栽好后將花盆在地上墩幾下,使土壤和根部結合緊密,由于土壤是濕潤的,栽種后不必馬上澆水,實踐證明在微濕狀態(tài)的土壤中植株發(fā)根反而更快更好,以后盆土發(fā)干時適當噴些水,等7至10后可澆一次透水。栽好的植株宜放在光線明亮又無直射陽光處養(yǎng)護。
此外,對于上年秋天的一些播種苗,如果生長過于密集,應進行分苗移栽。
除分株繁殖外,還可在春季對某些品種的多肉植物進行扦插、播種繁殖,4月中下旬當氣溫穩(wěn)定在20℃左右時,可對仙人掌科、大戟科的多肉植物進行嫁接繁殖。已經(jīng)開花的多肉植物可進行人工授粉,以獲取種子,并通過雜交對植物的品質(zhì)進行改良優(yōu)選。晚秋或冬季開花的多肉植物在春季果實都已成熟,應注意對種子進行采收,以免散落流失。
無論什么類型的多肉植物,在春季都要給予充足的陽光,如果光照不足會造成植株徒長,例如景天科蓮座類植株出現(xiàn)松散、葉色黯淡、無光澤,某些品種葉面上的白粉減少;番杏科的生石花、肉錐花類的植物長得又瘦又高,缺乏生機;某些軟葉十二卷類植物如果光照不足,不僅葉片瘦長,而且“窗”的透明度降低,變得混濁。
春季同時也是病蟲害比較容易發(fā)生的季節(jié),應注意噴藥防治。
五色萬代(“夏型種”)
士童(“夏型種”)
龜甲牡丹(“夏型種”)
華嚴(“夏型種”)
富士(“中間型”)
落日之雁(“中間型”)
康平壽(“冬型種”)
壽(“冬型種”)
少將(“冬型種”)
唐扇(“冬型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