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道二十四品
茶可品,人更可品
水可品,茶可品,人更可品。天地萬物,道生之,德畜之,生生不息,能入品者亦自可觀,故有書品、畫品、琴品、簫品、山品、水品、蘭品、茶品等。
眾多品物之中,我推茶品第一。歷代以來,能將茶品提升到茶道藝術(shù)高度的,亦代不乏人,如唐之陸羽、宋之趙佶、明清之朱權(quán)、田藝蘅、許次紓、冒襄等。更有精行儉德之士,勤修苦行之徒,身居市廛,心止高山,茶池盞畔,幽若山林,每以煎水烹茶為清修要務(wù),閑較斗水之輕重,細(xì)參一甌之甘苦,于茶煙水聲外,修養(yǎng)心性,直面真我,成為中國茶道藝術(shù)的一股清流。
故茶不但可以入品,更可以入詩、入畫、入禪、入道。唐·司空圖論詩有二十四品,冷香齋主人論茶也有二十四品。茶道二十四品分人品、茶品、水品、火品、茶器品及茶室品,每品又細(xì)分四品,合計二十四品,現(xiàn)分述如下。
1、人品:清、雅、簡、淡
清:秉自然靈秀之氣,形神俱清。
雅:謙恭儒雅,有君子之風(fēng)。
簡:舉止豁朗簡約,不拘俗禮。
淡:少名利之心,自甘淡泊。
2、茶品:清、香、甘、淡
清:秉自然靈秀之氣,形色俱清。
香:其嗅如蘭。
甘:其甘如薺。
淡:淡而有味。
3、水品:清、活、甘、冽
清:水質(zhì)澄澈、純凈。
活:水質(zhì)鮮活,不凝滯。
甘:水味甘香。
冽:水味清寒。
4、火品:明、活、潔、燥
明:有火光。
活:有火焰。 潔:無異味。
燥:無濕氣。
5、茶器品:質(zhì)、樸、雅、素
質(zhì):質(zhì)地純正。
樸:形制古樸。
雅:以秀雅為尚。
素:以素器為尚。
6、茶室品:簡、古、通、幽
簡:結(jié)構(gòu)簡潔、明快。
古:形制簡古、樸素。
通:布局開放、通透。
幽:環(huán)境清幽、秀雅。
二、禪茶十八道
禪茶屬于宗教茶藝。自古有“茶禪一味“之說,禪茶中有禪機(jī),禪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啟迪佛性,昭示佛理?!?br> 禪茶茶藝還是最適合用于修身養(yǎng)性,強身健體的茶藝,套禪茶茶藝共十八道程序,使大家放下世俗的煩惱,拋棄功利之心,以平和虛靜之心,來領(lǐng)略“茶禪一味”的真諦。
1、禮佛:【焚香合掌】同時播放《贊佛曲》、《心經(jīng)》、《戒定真香》、《三皈依》等梵樂或梵唱,讓幽雅莊嚴(yán)、平和的佛樂聲,像一只溫柔的手,把人的心牽引到虛無縹緲的境界,使人煩躁不寧的心平靜下來?!?br> 2、調(diào)息:【達(dá)摩面壁】達(dá)摩面壁是指禪宗初祖菩提達(dá)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禪的故事。面壁時助手可伴隨著佛樂,有節(jié)奏的敲打木魚和磬,進(jìn)一步營造祥和和肅穆的氣氛。
3、煮水:【丹霞燒佛】在調(diào)息靜坐的過程中,一名助手開始生火燒水,稱之為丹霞燒佛。丹霞燒佛典出于《祖堂集》卷四。據(jù)記載丹霞天然禪師于惠林寺遇到天寒,就把佛像劈了燒火取暖。寺中主人譏諷他,禪師說:“我焚佛尸尋求舍利子。(即佛骨)“主人說:“這是木頭的,哪有什么舍利子。“禪師說:“既然是這樣,我燒的是木頭,為什么還要責(zé)怪我呢?”于是寺主無言以對。“丹霞燒佛”時要注意觀察火相,從燃燒的火焰中去感悟人生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輝煌?!?br> 4、侯湯:【法海聽潮】佛教認(rèn)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nèi)煮山川。”從小中可以見大,從煮水候湯聽水的初沸、鼎沸聲中,人們會有“法海潮音,隨機(jī)普應(yīng)”的感悟?!?br> 5、洗杯:【法輪常轉(zhuǎn)】法輪常轉(zhuǎn)典出于《五燈會元》卷二十。徑山寶印禪師云:“世尊初成正覺于鹿野苑中,轉(zhuǎn)四諦法輪,陳如比丘最初悟道。“法輪喻指佛法,而佛法就日常平凡的生活瑣事之中。洗杯時眼前轉(zhuǎn)的是杯子,心中動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潔凈無塵;禮佛修身的目的是使心中潔凈無塵。在轉(zhuǎn)動杯子的手法洗杯時,或許可看到杯轉(zhuǎn)而心動悟道。
6、燙壺:【香湯浴佛】佛教最大的節(jié)日有兩天:一是四月初八的佛誕日,二是七月十五的自恣日,這兩天都叫“佛歡喜日”。佛誕日要舉行“浴佛法會”,僧侶及信徒們要用香湯沐浴太子象(即釋迦牟尼佛像)。用開水燙洗茶壺稱之為“香湯浴佛”,表示佛無處不在,亦表明“即心即佛”?!?br> 7、賞茶:【佛祖拈花】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燈會元》卷一。據(jù)載: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柯迦葉”。借助“佛祖拈花“這道程序,向客人展示茶葉?!?br> 8、投茶:【菩薩入獄】地藏王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據(jù)佛典記載,為了救度眾生,救度鬼魂,地藏王菩薩表示:“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地獄中只要有一個鬼,我永不成佛。”投茶入壺,如菩薩入獄,赴湯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萬民精神,如菩薩救度眾生,在這里茶性與佛理是相通的。
9、沖水:【漫天法雨】佛法無邊,潤澤眾生,泡茶沖水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如“醍醐灌頂”,由迷達(dá)悟。壺中升起的熱氣如慈云氤氳,使人如沐浴春風(fēng),心萌善念?!?br> 10、洗茶:【萬流歸宗】五臺山著名的金閣寺有一副對聯(lián):“一塵不染清靜地,萬善同歸般若門。”茶本潔凈仍然要洗,追求的是一塵不染。佛教傳到中國后,一花開五葉,千佛萬神各門各派追求的都是大悟大徹,“萬流歸宗”,歸的都是般若之門。般若是梵語音譯詞,即無量智能,具此智能便可成佛。
11、泡茶:【涵蓋乾坤】涵蓋乾坤典出于《五燈會元》卷十八?;萑U師曰:“昔日云門有三句,謂涵蓋乾坤句,截斷眾流句,隨波逐流句”。這三句是云門宗的三要義,涵蓋乾坤意謂真如佛性處處存在,包容一切,萬事萬物無不是真如妙體,在小小的茶壺中也蘊藏著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禪機(jī)。
12、分茶:【偃溪水聲】“偃溪水聲”典出于《景德傳燈錄》卷十八。據(jù)載有人問師備禪:“學(xué)人初入禪林,請大師指點門徑。“師備禪師說:“你聽到偃溪水聲了?”來人答:“聽到”,師備便告訴他:“這就是你悟道的入門途徑。”禪茶茶藝講究:壺中盡是三千功德水,分茶細(xì)聽偃溪水聲。斟茶之聲亦如偃溪水聲可啟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
13、敬茶:【普渡眾生】禪宗六祖慧能有偈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似覓兔角。”菩薩是梵語的略稱,全稱應(yīng)為菩提薩陲。菩提是覺悟,薩陲是有情。所以菩薩是上求大悟大覺──成佛;下求有情——普渡眾生。敬茶意在以茶為媒體,使客人從茶的苦澀中品出人生百味,達(dá)到大徹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故稱之為“普渡眾生”。
14、聞香:【五氣朝元】“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是佛教修身養(yǎng)性的最高境界,五氣朝元即做深呼吸,盡量多吸入茶的香氣,并使茶香直達(dá)顱門,反復(fù)數(shù)次,這樣有益于健康?!?br> 15、觀色:【曹溪觀水】曹溪是地名,在廣東曲江縣雙峰山下,公元676年(唐儀鳳二年),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寶林寺,此后曹溪被歷代禪者視為禪宗祖庭。曹溪水喻指禪法?!睹茆终Z錄》載:“憑聽一滴曹溪水﹐散作皇都內(nèi)苑春。”觀賞茶湯色澤稱之為“曹溪觀水“,暗喻要從深層次去看是色是空;同時也提示:“曹溪一滴,源深流長”(《塔銘九卷》)?!?br> 16、品茶:【隨波逐浪】“隨波逐浪”典出于《五燈會元》卷十五。是“云門三句”中的第三句。云門宗接引學(xué)人的一個原則,即隨緣接物,去自由自在地體悟茶中百味,對苦澀不厭憎,對甘爽不偏愛,只有這樣品茶才能心性閑適,曠達(dá)灑脫,才能從茶水中平悟出禪機(jī)佛禮。
17、回味:【圓通妙覺】圓通妙覺即大悟大徹,即圓滿之靈覺。品了茶后,對前邊的十六道程序,再細(xì)細(xì)回味,便會:“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圓通妙覺,萬里云托萬里天。”乾隆皇帝登上五臺山菩薩頂時,曾寫過一聯(lián):“性相真如華海水﹐圓通妙覺法輪鈴。”這是他登山的體會,稍做改動:“性相真如杯中水;圓通妙覺烹茶聲。”即是品禪茶的絕妙感受。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瑣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人們自身的心底。
18、謝茶:【再吃茶去】飲罷了茶要謝茶,謝茶是為了相約再品茶。“茶禪一味”。茶要常飲,禪要常參,性要常養(yǎng),身要常修。中國前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仆初先生講得最好:“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茶道 是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要的核心 它與香道 花道 書道 藝術(shù) 并稱。 茶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shù) 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 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jìn)友誼,美心修德,學(xué)習(xí)禮法,領(lǐng)略傳統(tǒng)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被譽為是道家的化身。茶道源于中國,之后才傳入的西方。學(xué)習(xí)茶道 普及茶文化,也是學(xué)習(xí)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歡迎各位來這里與我一同學(xué)習(x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