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你本來想看一部電影作為消遣,但是由于選擇太多,不停地挑啊換啊,查看評分、簡介,不一會兒,半小時就過去了。
如果還需要下載影片,那時間就更長了,說好的消遣,好像就變成了選電影的過程。
每當這個時候,大家可能會心生煩躁,很多人包括我在內,就會說,要是沒那么多選擇該多好:在有限的選擇里,這會兒片子可能都看了一半了。
現在越來越多的茶葉品類和概念,顯然也讓我們產生了相似的困惑和煩惱。
原本你只是想簡單的買點茶喝,但是無論是去線下門店,還是網絡商場,茶葉的品類多得數不清、概念也層出不窮,老板給你介紹半天,你更蒙了,甚至不想買茶了。
假如你是有選擇困難癥的天秤座,那想買點普洱茶可就是遭罪了。
先是各種小產區(qū)、微小產區(qū)山頭茶一頓狂轟亂炸,再單株、大樹、小樹、古樹、拼配等等,這還沒完,十年、二十年的老茶你懂不懂,存放轉化,時間的味道你知不知道。
買個茶感覺是要去參加高考一樣。所以有人懷念以前茶館飲茶的日子,茶可能不那么好,但喝茶的時光是美好的。
有些深耕在茶圈子里的茶人可能會說,你自己不懂茶怪誰呢。這個說法看似有些道理,但其實是固守偏見的結果。
茶人買酒,肯定不希望酒的商品概念那么繁復;茶人買奶粉,當然也不希望老板介紹半天,自己還是蒙圈的。
茶人生活在這個世界,當然不希望各行各業(yè)都設置太多的概念壁壘,因為這會大大增加我們生活的時間成本。
現代社會分工以及制定行業(yè)標準的目的,就是讓外行人只花較少的時間和金錢成本,便能享受到服務和商品。但是,現在看來行業(yè)間的信息鴻溝,也成了提高價格的手段。
不過我們不必過度鄙視和排斥這種現象,我認為對于人類社會來說只要它在一個相對正常的范圍,都是可以接受的。這是一個選擇多,產品豐富的副產品。
我們肯定也不希望回到以前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但需要彼此之間尋找到一個平衡點。
只是我們作為一個行業(yè)的從業(yè)者,和另一個行業(yè)的門外漢、消費者,需要有一個意識,予人方便,予己方便,形成社會的善意互動,而不是固守在自己的行業(yè)里。
這種良性互動其實是一種理性主義路徑。更為實際的方式:一是行業(yè)監(jiān)管,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的健全;二是消費者的理性。
比如買茶,我們確實需要一些常識,如了解行情和市場價,以及相比概念要更相信自己的口感直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