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茶文化的發(fā)祥地。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有積極的貢獻。中國百姓傳統(tǒng)生活中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同時還有“客來敞茶”、“以茶會友”的傳統(tǒng)風俗。這些都說明茶是百姓生活必需品,茶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
不光咱們中國人在品味清清茶香,世界范圍內也是茶氣彌漫,有的還形成了顯著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如英國著名的下午茶,甚至使茶館都成了英國城市的旅游特色;日本所謂的茶道形式上的繁瑣,精細得無以復加,以至于我們的一些專家都很羨慕,連舉辦一場少數民族茶藝比賽也要請來日本人以壓軸戲秀上一把。
為何“茶為國飲”,酒卻不能?
第一
中國是一個茶歷史悠久的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千百年來,種茶、制茶、飲用茶已成為中華各民族的生活習俗,并由此而衍生出博大精深而多姿多彩的茶文化。尤其是中國的現階段,有幾千萬人從事茶業(yè),幾億人日常生活離不了喝茶;茶館、茶藝業(yè)蓬勃興起,盛況空前,茶實際上早已成為舉國之飲。茶作為中國的代表飲料,倡導“茶為國飲”,理所當然,實至名歸;
第二
中國是世界茶樹原產地和茶文化的發(fā)祥地。如果是自神農算起,五千多年;從西漢算起,二千多年——自然,那時的英國和日本是什么模樣,他們自己的歷史學家都還沒弄明白。從這個意義上說,茶和茶文化是中國貢獻給世界人民的巨大福祉。相比之下,雖然我們的酒文化也博大精深,斑斕多彩,直到今天還在官場、情場、商場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真難想象沒有酒的日子會怎么樣。但是,杜康并非咱們獨有,其他國家和民族在和我們祖先一樣悠遠的蒙昧歲月,就不約而同地發(fā)明了酒這個好東西。所以,似乎酒更有資格被尊為國粹,但人家也有的東西,就沒法“粹”起來。
第三
中國人飲茶的歷史悠久,并且飲茶之風遍及社會各階層;茶和茶文化對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影響甚深,茶煙輕、七碗生風,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清清茶香中融入了中華文化思想主體構成的儒、道、佛精神。這些精神對民眾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正如古人所言“百姓日用而不知”。于是,很多文人雅士對于茶的生花妙筆,為我們展現了茶為國飲的多彩畫卷。
酒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袖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
中國的泱泱酒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然而,酒文化并非吾國獨有,因此,盡管革命小酒在我們生活中有多重要,但酒畢竟不能成為國粹。
多數歷史學家認為波斯(今伊朗)是最早釀造葡萄酒的國家??脊艑W家認為人類在距今7000多年前就已飲用葡萄酒,歐洲最早開始種植葡萄并進行葡萄酒釀造的國家是希臘。
“茶為國飲”在今天幾乎成為共識,但大力倡導飲茶的,最早的要從“茶圣”陸羽算起,他所著的《茶經》面世后,茶道大行,飲茶之風蔚然而起。“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自此之后,飲茶之風在我國普及成俗,從帝王公卿到平民百姓,從文人雅士到山林僧道,從閨閣名媛到販夫走卒,無不以茶為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成了開門七件事之一,正如國學大師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一書中所言:飲茶為整個國民的生活增色不少。它在這里的作用,超過了任何一項同類型的人類發(fā)明。
人們或者在家里飲茶,或者去茶館飲茶,有自斟自飲的,也有與人共飲的,開會的時候喝茶,解決糾紛的時候也喝,早餐之前喝,午夜也喝。只要有一只茶壺在手,中國人到哪兒都是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