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rfid 概念及構成
射頻識別技術 rfid ( radio frequency identifcation)是一種無線通信技術它可以利用無線電信號識別特定的物體并讀取有關數(shù)據,而不需要識別的工具和特定對象之間建立機械的或者光學的接觸。rfid 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頻信號或空間耦合(電感或電磁耦合)的傳輸特性,實現(xiàn)對物體或商品的自動識別。
rfid 技術是對雷達技術的一種繼承和擴展,從結構來看 rfid 是一種簡單的無線識別系統(tǒng),分別由兩個基本器件、一個詢問器和很多的應答器構成。該系統(tǒng)一般用于檢測、控制、跟蹤物體。其中應答器由天線、耦合元件及芯片組成,一般來說都是用標簽作為應答器,每個標簽具有唯一的電子編碼,附著在物體上標志目標對象;閱讀器(又叫讀寫器)由天線、耦合元件、芯片組成,用于讀取(有時還可以寫人)標簽信息的設備,可設計為手持式 rfid 讀寫器(如:c5000w)或固定式讀寫器。除了以上兩個部分之外,還需要應用軟件系統(tǒng)作支撐,所謂的軟件應用系統(tǒng)的功能主要是負責把收集到的數(shù)據進一步加工和處理以便被人們使用。
2.rfid的工作原理
rfid 的工作原理其實很簡單,絕大多數(shù)依據電感耦合的原理進行設計的,即讀寫器在數(shù)據管理系統(tǒng)的控制下發(fā)送出一定頻率的射頻信號,當標簽進入磁場時產生感應電流從而獲得能量,并使用這些能量向讀寫器發(fā)送出自身的數(shù)據和信息,該信息被讀寫器接收并解碼后送至中央信息管理系統(tǒng)進行相關的處理,這一信息的收集和處理過程都是以無線射頻通信方式進行的。